研发创新中心

围绕“分子设计—验证—放大—智造”四大环节,构建端到端的精细化工创新体系,保障产品快速迭代与质量稳定。

AI分子设计 数字孪生工艺 LIMS数据闭环

分子前瞻研发

联合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分子结构设计、高通量计算和机理探索,搭建先导化合物库。

  • 分子动力学 & DFT模拟
  • AI辅助路线筛选
  • 先导化合物50+条

中试验证平台

整合连续流、批式、光催化等中试单元,快速验证不同工艺路线的安全性与经济性。

  • 多场景放大实验室
  • PSM安全评估流程
  • 24小时实时监测

智能制造联动

打通DCS生产线与MES/LIMS系统,实现实时数据回流与批次追溯,保障稳定交付。

  • MES+LIMS数据互通
  • 在线质量预测模型
  • 碳足迹可视化

技术平台矩阵

覆盖从分子设计到工艺放大的关键能力模块,为多行业客户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。

查看专利成果
Synthesis Lab

分子设计与合成平台

具备10L以下高压、高温、光化学等多样化反应条件,支持克级到公斤级快速迭代。

  • 多通道平行合成系统
  • 自动化加料/控温模块
  • 危化品安全数据库
Analytics

分析检测平台

配备LC-MS/MS、GC×GC-TOF、NMR、XRD等仪器,实现原料、中控、成品全链路检测。

  • 17025实验室管理体系
  • 24项关键指标在线采集
  • 数据自动判读与告警
Digital MES

工艺放大与数字化平台

通过MES、LIMS、QMS系统互联,实现配方、批号、检测数据等信息的实时回传与比对。

  • 连续流反应数字孪生
  • 工艺窗口智能优化
  • 碳排放与能耗监控

创新管线

围绕新能源材料、医药中间体、特种涂料、农用化学品等方向布局研发创新管线。

新能源材料 医药中间体 特种涂料 农用化学

探索阶段

利用AI筛选与实验验证组合的方式,筛选具备商业潜力的分子结构。

  • 虚拟筛选候选物 3000+
  • 先导合成成功率 68%
  • 危害性初判与绿色评价

优化阶段

围绕性能、成本、安全进行多维优化,建立稳定的质量窗口与控制策略。

  • DOE工艺优化模型
  • 多维杂质谱图分析
  • 安全评价:热稳定/兼容性

商业化阶段

打通量产工艺与质量体系,完成客户验证、法规注册与供应链保障。

  • 批次验证成功率 ≥99%
  • 全球合规注册支持
  •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

专利成果速览

围绕分子创新与绿色工艺拥有多项发明专利,并持续进行全球专利布局。

查看全部专利
CN112345678 2024

一种用于固态电解质的含氟添加剂及其制备方法

提出低粘度高稳定性的含氟添加剂,为固态电池提供更安全的界面保护体系。

CN110987654 2023

一种连续流制备三嗪类农药的方法

通过连续流反应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大幅提升产率,并降低能源消耗。

CN109876543 2022

耐候性氟丙烯酸酯涂层组合物及其应用

构建低挥发、高附着的氟丙烯酸酯组合物,用于轨道交通和海洋工程涂层。

协同创新网络

携手高校、科研院所及行业伙伴打造开放式创新生态,实现资源共享与成果转化。

了解更多合作项目

高校研究院

  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
  • 安徽大学 新材料研究院
  • 南京理工大学 精细化工研究中心

工业伙伴

  • 新能源材料龙头企业联合开发
  • 国际医药集团合作定制中间体
  • 特种涂料企业协同测试

政府与平台

  • 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项目
  • 安徽省智能制造示范企业
  • 滁州高新区绿色化工联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