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学研协同网络

整合高校科研实力、产业需求与政府资源,共同打造分子创新的开放式生态体系。

联合实验室 技术共创 成果转化

联合研究中心

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、安徽大学、南京理工大学等建立“分子创新联合研究中心”,围绕新能源材料与绿色化工展开基础研究。

  • 共建课题 28 项
  • 联合发表论文 36 篇
  • 申请发明专利 12 项

产业共创联盟

携手新能源、特种涂料、医药等行业伙伴,开展产品共创与应用验证。

  • 联合攻关项目 15 个
  • 共建中试平台 4 座
  • 年产值贡献 3.2 亿元

政府与科研平台

参与国家、省市级科技项目,推动成果标准化与产业化落地。

  •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
  • 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项目
  • 安徽省绿色化工示范基地

合作里程碑

以项目制为核心推进协同创新,形成“研发—试验—放大—产业化”全链路闭环。

2019

与安徽大学共建“精细化工绿色工艺联合实验室”,开展连续流与绿色溶剂研究。

2021

与国内新能源头部企业成立“固态电解质联合创新项目组”,实现添加剂工程化突破。

2022

牵头组建“滁州高新区精细化工创新联盟”,搭建开放式中试与检测平台。

2024

与中科院化学所启动“分子设计与数字孪生工艺”联合攻关项目。

合作伙伴矩阵

覆盖高校科研院所、行业龙头、供应链企业与公共服务平台。

高校科研院所

  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
  • 安徽大学 新材料研究院
  • 南京理工大学 精细化工研究中心
  • 安徽农业大学 植保学院

产业伙伴

  • 新能源电池材料企业
  • 特种涂料龙头企业
  • 跨国医药集团(中间体项目)
  • 农业科技公司(低残留方案)

公共服务平台

  •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
  • 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
  • 滁州高新区创新服务平台
  • 危化品应急联合指挥中心

联合成果与资源

落实协同创新成果转化,形成可复制的合作模式与资源共享机制。

提交合作意向

共享设施

开放中试生产线、分析检测中心、连续流实验室等设施资源,实现共同测试与验证。

知识产权共建

建立联合专利池与收益分配机制,保障合作双方权益,助力成果快速商业化。

人才交流机制

推行研发人员驻场交流、联合培养研究生与工程师的模式,构建开放人才生态。